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5.png)
备受关注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》于10月1日正式实施,其中被俗称为“好人法”的第184条规定“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。”
良法为善治 民法总则第184条为好人“撑腰”
从2016年12月到今年3月,民法总则(草案)第184条经历了3次修改。最初的版本是“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害人损害的,除有重大过失外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”。
经过三次修改,大会表决稿删除了前几次审议稿中的“重大过失”字样,仅规定“因自愿实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”。
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几次修改释放了鼓励大家见义勇为的明确信号。
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:
“第184条回应了近几年老人倒地不敢扶等社会热点问题。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突发状况,一旦倒地不起,大家面临三种选择:
等待公力救援,这种救援很难做到非常及时;
亲友来救助,但很多时候也无法第一时间联系到亲友;
常态是发生意外后身边的人能够进行帮助。
第184条填补了此前的法律空白,规范了这类行为,从法律层面鼓励更多人勇敢伸出援手。”
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程新文:
“从国外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情况看,也都有类似的‘好人法’,旨在鼓励见义勇为。立法的目的在于鼓励见义勇为,保护热心救助人,免除其后顾之忧,倡导和培育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,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”
除了第184条,民法总则第121条规范了没有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,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进行管理的行为,帮助他人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支付为此产生的费用。
比如受益人心脏病摔倒被好人送到医院,他应该支付打车费。第183条避免“英雄流血又流泪”的情况,如果好人因为救人行为受到损害,侵权人要承担损失,受益人可以自愿给予适当的补偿。如果没有侵权人,或者侵权人逃逸、没有能力承担损失时,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。
援手帮路人 专家告诉你见义勇为需要“正确姿势”
如果施救人有重大过失、特别粗心甚至故意造成受益人损害,是不是也不承担责任?
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:
第184条并不意味着可以免除所有一切可能的责任,实际应用中还是应该排除特殊情况。
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程新文:
由于民法总则尚未付诸施行,法律施行后其司法层面的反响难以准确预估。
从理论上分析,对因好意施救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,受助人及其近亲属向施救人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,要求施救人赔偿受助人所受损害的,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具体案件情况,分析认定是否可以适用该条规定,对施救人给予免责。在施救人的救助行为确实符合本条规定的免责要件时,将依法获得民事责任的豁免。
第184条的紧急救助行为的构成要件,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
救助人的紧急救助行为是基于自愿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见义勇为、助人为乐的行为,而不是专业救助行为。
救助发生在紧急情势之下,即受助人的人身健康等处于紧急情况需要获得立即救助。
受助人所受损害与紧急救助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。如果损害的发生是因紧急救助之前或之后的救助人行为造成的,则不能适用本条法律规定予以免责。
帮忙不添乱 呼唤更多人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
如何像专业人员一样迅速判断出倒地不起的人需要什么帮助?
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诊室主任杨艳敏:
第一时间对需要施救的人进行心脏按压复苏是不需要犹豫的。
人一旦发生心脏骤停,通常10秒左右意识丧失,30秒呼吸停止,4分钟后发生脑死亡,心脏按压可以手动帮助被施救者恢复血液流动。即便被施救者并不是心脏骤停,心脏按压的动作也不会对其造成损害。
若有路人能够及时为患者进行必要的紧急救护,坚持等到专业的医护人员赶到,将大大提高急危重患者救治率。
不少专业人员还提到,对心脏骤停患者,只做心肺复苏有时难以抢救过来,需要使用除颤仪,建议推广在机场、体育场、地铁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所配备除颤仪。
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》显示,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。从之前培训的情况看,公众对急救知识有较强的学习热情,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普及。”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韵岱说。